马洪范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新在哪里?财政如何适应新时代要求? 新时代新在哪里 经过建国68年、特别是改革开放近40年的持续努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不同于过去的崭新面貌,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生产力结构从低端向中高端迈进。今天的中国,AI技术、智能制造、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移动支付等新兴技术的普及与应用,产业结构加速升级,新的技术进步不断涌现,周期不断缩短,中国已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先行者和领头羊,在高端装备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和新能源汽车等高新技术产业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创造了许多世界第一,彻底改变了过去生产力落后的面貌。 二是消费结构从基本生存需求向个性化、多元化、高端化需求转型。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16年,中国人均GDP是8123美元,位居世界第68位,中国人的消费需求及能力已成为影响和改变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重要力量。 三是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近几年来,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实现“三去一降一补”,完善产业、产品、公共物品供给、制度供给、人才供给等结构,奠定了优化发展质量的基础,中国制造加快向中国创造转变。 四是参与全球治理从被动跟随向主动引领转变。中国发起了“一带一路”倡议,成立亚投行和丝路基金,在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支持参与下,不断从理念转化为实践,成为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中国引领世界发展的命题已经提出和确立。 可以说,以上四个方面的新变化,是新时代的奠基石。 新时代的三大特征 一是新的社会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进一步消除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推动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不断上台阶,是新时代面临的一项中心任务。 二是新的战略目标定位:党的十九大坚持继承与发展,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再奋斗1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新时代确立了振奋人心、细化明晰的奋斗目标。 三是新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地回答了新时代遇到的各方面问题与挑战,并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做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提供了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财政如何适应新时代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向财政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是财政论述排序上的变化,反映了新时代新任务的轻重缓急,也意味着新时代财政理论与实践必须“跳出财政看财政”,在做好自身工作的同时,更好地服务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型国家建设、乡村振兴发展及区域协调发展。 二是从“建立现代财政制度”调整为“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新时代呼唤财政更好地发挥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作用,客观上要求广大财政干部跟上新时代的步伐,研究思考、改革完善现代财政制度的建设与发展。 三是三大财政改革重点的排序发生了变化,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调整上升至第一位,具体要求从“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变化为“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这是顺应我国地方现实呼声的最好回应,也是发挥好新时代政府作用的体制基础和重要前提,没有科学、规范的政府间财政关系,不可能有效地调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两个积极性。其中,权责清晰是前提,财力协调是保障,区域均衡是方向。 四是关于政府预算制度改革,十九大报告的表述从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调整为“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特别加入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绩效管理三方面新要求。从世界预算制度发展史的一般规律来看,约束有力往往排在第一位,其次是标准科学,然后走向规范透明,最后实现绩效管理。此次十九大报告新论述,总结国际经验与教训,立足于中国国情,进行了创新发展,为世界财政改革做出中国贡献。 五是从“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完善地方税体系”变化为“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健全地方税体系。”税收制度改革的基础在于国民财富分配格局的变化。由于税收制度改革的力度与进度明显滞后于国民财富分配格局的调整,客观上需要我们高度重视税收制度改革,加快税收制度改革步伐,充分发挥税收在国家治理、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中的应有作用。 1920年,美国曾经自豪地宣布进入了新时代,30年后,美国登上了世界的巅峰,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然而这30年间,美国走过了一条不平凡、不平坦的发展道路。未来中国的道路同样是既充满着机遇,也将面临着各种艰难险阻。财政理论界和实践工作者都需要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不断探索与创新,完善财政理论,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单位: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